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扎实推进学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根据《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2023年工作要点》中关于全面推进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工作要求和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关于在全省高校全面开展“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相关要求,结合学校实际推进“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工作,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学生社区教育培养模式、管理服务体制、协同育人体系、支撑保障机制改革,推动“五育”并举,把校院二级领导力量、思政力量、管理力量、服务力量下沉到学生中间,打造集学生党建、思政教育、学风建设、文化建设、人才培养、素质提升、安全稳定、管理服务为一体的“一站式”学生社区。
二、建设目标
坚持学校党委统一领导,重点推进“党建引领、服务下沉、自我治理、文化浸润、数字赋能”五方面工作,用浸润式教育打通育人“最后一公里”,把学生社区打造成为学生党建前沿阵地、“三全育人”实践园地、智慧服务创新基地、平安校园样板高地,打造体现思政要求、贴近学生实际、富有“机电”特色、融入职业教育的学生社区,服务学生健康成长成才。
三、基本原则
“一站式”学生社区是以学生共同生活区域为基础,以服务学生成长成才为目标,以共同价值观念为联结的学生教育生活成长共同体。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深入推进“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发挥校院两级及职能部门资源和力量,下沉社区、服务学生,以多样化方式开展党建思政工作和教育管理,实现学生成长成才。具体原则如下:
(一)坚持把牢方向与遵循规律相结合
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把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贯穿于“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的全过程、各方面,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增强学生社区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亲和力与实效性。
(二)坚持系统设计与重点突破相结合
将建设工作纳入学校整体发展规划和人才培养大局,全面统筹各领域、各环节、各方面的育人资源和育人力量,聚焦学生成长发展中的难点、热点问题,分步骤、有重点地取得突破。强化严管就是厚爱的氛围,把规范管理的严格要求和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育方式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努力成才。
(三)坚持以人为本与从严管理相结合
推动校院二级领导力量、管理力量、思政力量、服务力量有效整合,以“人在一线、心在一线、思在一线、干在一线”的工作意识和精神状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学生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参与建设工作的内生动力。
四、具体内容
(一)以党建引领为核心,构建“三全育人”新模式
1.加强党的领导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始终将“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工作纳入年度工作要点,纳入学校党委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清单、党委书记第一责任人清单、班子其他成员“一岗双责”责任清单。每学期在党委会或校长办公会至少召开1次专题汇报会,研究部署下步工作计划,持续推进建设工作走深走实。
2.深化部门协同
协同各部门通力合作,形成上下贯通、多方联动、统筹协调、齐抓共管工作格局,定期开展工作协调会议,明确任务分管、理清工作职责,夯实高校党建工作基础,创新基层党建工作,构建“一站式”学生社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工作机制。
3.压实一线责任
强化社区一线单位责任,建立职责任务清单,发挥党(团)组织作用,加强社区党(团)组织建设,实现党(团)组织社区楼宇、楼层全覆盖,按区域划分责任区、先锋岗,打造旗帜鲜明的工作坊,实现党(团)建育人作用。
4.筑牢治理根基
践行“一线规则”,主动调研了解学生诉求。建立接诉即办机制,搭建“校长信箱”“24小时心理热线”“后勤处服务热线”等多元学生诉求反映渠道,优化完善“学生反映—集中转办—限期反馈—跟踪问效”的工作闭环,保障师生诉求处理机制有效运行。
(二)以服务下沉为重点,构建社区管理工作新模式
5.领导力量下沉一线
领导干部紧密联系学生,定期在民主生活会对照检查落实情况,纳入党组织抓党建述职评议考核指标体系。学校领导班子成员主动进社区,每学期给学生讲思想政治理论课或形势政策课,平均每周至少1名班子成员与学生“面对面”交流1次(确保月月不断线)。每人联系1个学生班级或1个学生宿舍或1个学生社团等。建立社区党建工作联系点,校院两级负责同志每学期到所联系的党组织(含功能型党组织)至少参加1次组织生活或主题党日活动。
6.思政力量扎根一线
建立辅导员入驻学生社区机制,制定驻楼工作指南,明确社区工作职责要求,安排辅导员在学生社区与学生同吃、同住、同生活,有效实现辅导员与社区学生同场域、同频率、同成长。辅导员在社区内常态化与学生开展思想交流和互动,指导开展各项思政教育活动,参与各类文化艺术体育活动,全面了解学生思想动态。组织党政团干部、思政教师等常态化走进学生社区,在学生社区组织开展党政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等其他思政队伍主导的深度交流活动,有效推动解决学生思想问题与促进学生成长相结合。
7.专业力量围绕一线
选拔有一定工作经历的优秀专任教师以学业导师、班主任等身份在社区发挥作用,每月与学生“面对面”交流不少于2次,指导学生学业发展、科研训练、技能实训、项目实践、生涯规划等。组织学术名家、行业专家等优秀专业师资,常态化在社区开展主题讲座和沙龙分享,引导学生投身专业发展。邀请校内外专业安全教育队伍走进学生社区,将国家安全教育与通识培养、专业教育结合,常态化开展安全教育。
8.管理服务汇聚一线
足额配备心理咨询师,在社区设立心理辅导站,常态化开展个体辅导和团体辅导,及时有效调适学生心理、化解学生问题。建立健全学业帮扶队伍,构建完善学业支持体系,重点加大对学业困难学生的帮扶力度,提升学业质量。引入学涯生涯规划、就业创业指导等服务队伍,为学生学涯生涯发展提供暖心指导和深度引导。充分发挥后勤处人员服务育人作用,结合自身岗位特点,在社区内为学生做好生活关心和成长引导。
(三)以自我治理为根本,构建学生主观能动新模式
9.完善社区学生组织建设
设立社区学生党组织(含功能型学生党组织),按照《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要求,选拔优秀辅导员、骨干教师、优秀学生党员担任负责人。设立社区学生团组织(包括实体型或功能型学生团组织),按照《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要求,选拔符合条件的青年党员、优秀团员担任负责人。建立社区学生自我管理服务组织或学生会服务站(点)等,在社区党(团)组织指导下,引导学生自觉参与社区治理建设。引导鼓励学生社团或志愿服务组织参与社区治理、服务社区建设、服务学生成长发展。
10.丰富社区学生活动体系
完善社区德育活动体系,开展思想道德、政治引领、价值观念、自我意识、人际关系、社会适应等方面的活动,引导学生养成良好思想道德、心理素质和行为习惯。丰富社区智育活动内容,开展创新创业、学科前沿、专业基础等相关的学术讲座、竞赛、实践等活动,引导学生树立良好学风。健全社区体育活动体系,强化日常参与、体质监测和专项运动相结合,引导学生养成良好锻炼习惯和健康生活方式。构筑社区美育活动体系,开展美育素养提升、艺术实践活动普及、美育文化营造等活动,增进学生艺术素养。强化社区劳动教育活动体系,注重劳动教育学习和劳动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细化社区安全教育体系,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开展网络安全、财务安全、消防安全等教育活动,提升学生安全意识。
11.健全社区学生评价模式
完善学生参与社区活动、日常治理的过程性评价办法,将在学生社区日常表现作为综合评价的重要方面。积极挖掘、培养和选树参与社区治理、朋辈教育的学生典型,发挥榜样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
(四)以文化浸润为目标,构建文化育人新模式
12.丰富空间文化内涵
推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度融入社区文化空间,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党的创新理论的文化内涵。推动主流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科特色文化、创新创业文化、校园安全文化等有机融入社区文化空间。统筹布局寝室、公寓、社区、校园等场域文化空间建设,深度开发并有效利用学校特色场馆、建筑等,打造多元、多功能空间载体。注重社区网络文化空间建设,把握社区网络文化建设主动权,筑牢社区文化网络新阵地。
13.举办多样文化活动
社区一线单位广泛调动全校文化资源,综合运用各类文化阵地,开展文化主题活动。引导社区学生党(团)组织开展理论研学、实践体验、交流研讨等主题活动,筑牢学生理想信念根基。引导学生会、学生社团组织开展学术交流、科技竞赛、艺术展演、劳动实践等文化活动,在学生社区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
(五)以数字赋能为保障,构建服务效能新模式
14.夯实数字基建
持续加强学生社区内有线网络、无线网络等网络基础建设,为数字赋能社区提供网络基础保障。推进物联网智能感知终端建设,在学生社区内布设视频监控、门禁闸机等必要的信息采集设备,有效保障平安社区建设。学生社区配备充足的自助终端设备,为学生提供自主、便利、快捷的学习生活服务。
15.建设数据底座
统筹推进“一站式”学生社区信息化建设,加强校园统一身份认证、一卡通聚合支付等信息化基础平台建设。推动多平台数据汇聚,破除“信息孤岛”,实现各类数据共享联通。
16.拓展数字应用
建设“一站式”学生网上服务平台,为学生提供“一网通办”的线上服务。完善“一站式”学生社区数字化管理应用,助力社区育人。
五、组织保障
(一)加强领导与统筹规划
成立江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由校党委书记、校长任组长,副校长任副组长,各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党委学生工作部,党委学生工作部负责人任办公室主任。将社区建设工作与学校教学科研、就业创业、劳动教育、心理健康、志愿服务等工作统筹推进,配备充足的建设资源、场地、软硬件条件等,统筹推动“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工作。
(二)完善管理保障机制
强化学生社区管理机构职能和分工,由党委学生工作部牵头,会同各部门和二级学院完善学生社区组织架构、工作队伍和体制机制,制订相关配套制度办法,科学配置社区专职岗位,选优配强社区专职干部队伍,推进试点各项工作任务,实现协同协作、同向同行、互联互通。建立健全服务质量监控体系,定期开展满意度评价,不断提升各项教育管理服务质量。
(三)建立相关配套制度政策
专项设置学生社区建设发展经费,列入学校年度预算计划并及时划拨。逐步建立和完善目标考核、领导干部深入学生社区、党组织结对帮扶社区功能型党支部等相关制度,努力实现学生社区建设管理科学化、常态化、长效化。
(四)整合利用社区资源
改造一站式学生服务大厅和增设楼宇多功能活动室,整合空间场域资源,在学生社区建设党团活动中心、学生综合服务中心、辅导员发展中心、心理团辅中心、就业服务中心、休闲娱乐中心等基本需求的公共空间,满足学生思政教育、事务办理、学业规划、就业指导、心理帮扶、生活服务等生活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