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个问题:班杜拉是谁?
阿尔伯特·班杜拉(Albert Bandura)是新行为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社会学习理论的创始人。这位前段时间刚刚去世的心理学巨匠(1925.12.04 - 2021.07.26),在20世纪影响世界的100位心理学家中排名第四(排在前三位分别是斯金纳,皮亚杰和弗洛伊德),是名副其实的心理学界的大师!
学过心理学或教育学的朋友对班杜拉老爷子的大名肯定并不陌生,也一定在教科书上学过班杜拉的理论,他的社会学习理论、自我效能感理论、波波玩偶实验,都是所有心理学和教育学教科书上必提的经典理论。
今天我们主要带大家重温一下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理论,以“学霸”和“学渣”的故事来给大家解说理论。以下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瞎编。
第二个问题:什么是自我效能感?
小剧场:学霸:明天要考试,稳了!学渣:明天要考试,完了~ |

班杜拉最著名的一句名言是:“In order to succeed, people need a sense of self-efficacy, to struggle together with resilience to meet the inevitable obstacles and inequities of life”。翻译过来就是,“人必须有一种自我效能感,才能应对人生中不可避免的阻碍和不公,走向成功”。这句话讲的,就是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是班杜拉在其社会认知理论中提出的一个核心概念,最早出现在其于1977年发表的论文《自我效能:关于行为变化的综合理论》(Self-efficacy: Toward a unifying theory of behavioral change)之中。
班杜拉将自我效能感定义为“关于人们对完成某个特定行为或完成产生某种结果所需行为的能力信念”,简单来说,自我效能感就是人们对自己“行不行”的信念。在通往成功的路上,“实力”很重要,“心态”也很重要,自我效能感就是属于“心态”中非常关键的一部分。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自我效能感的定义:其一,从自我效能对行为的作用这一角度来说,自我效能是人类动因的关键因素,是人们行动的重要基础。其二,从自我效能感的作用机制这一角度来说,自我效能感是人类所获各种知识、技能和经验与随后行为之间的中介。其三,从自我效能感和行为之间的时间维度这一角度来说,自我效能感是对自己能否达成某一行为的预期,因此它是先于某一行为而发生的,不是对某一活动事后结果的追溯。其四,从自我效能感的本质属性上这一角度来说,自我效能感是主观的,它不是个体实际上的行为表现。其五,从自我效能感的感知对象这一角度来说,人们对各种的活动都会有自我能力的判断,这些活动在自我效能感的程度上可以不同。其六,从自我效能感的发展特性这一角度来说,自我效能感并不是个体人格内部的一个静态的固有属性,而是人在于环境发生交互作用的过程中通过各种来源的效能信息作出的主体自我判断,处在不断的发展中。
第三个问题:什么因素影响自我效能感?
班杜拉认为,自我效能感是人们通过各种不同的信息源获得关于自己能力的信息而形成的,主要的信息源有四种:亲历的掌握性经验、替代性经验、言语说服、生理状况或情绪唤起。

小剧场:学霸:之前每次都考满分,明天考试也是如此吧,那今晚就不用复习了!学渣:之前每次都考不及格,明天考试也是如此吧,那今晚就不用复习了! |
亲历的掌握性经验是个体成功或失败的亲身经历,也就是直接经验。它是个体自我效能信息中最强有力的来源,对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影响最大。
研究表明,个体在挑战性任务中所获得的成功经验对于效能感的形成与改变所产生的影响尤其大。当个体通过坚持不懈而完成艰巨的任务时,就会获得积极的自我效能感,这种效能感在以后的任务中为个体提供能力的保证并且使个体遇到失败的时候仍然不失自信。而轻易获得的成功容易导致个体在以后的活动中急于求成,遇到困难的时候很快泄气。但这并不意味着自我效能感的形成与改变是行为的直接结果,也就是说,不是行为造成自我效能感的改变,而是由于个体从行为中所得到的诊断信息引起自我效能感的变化,即自我效能感的改变依赖于个体对先前行为经验的加工。例如,同样是获得80分的个体经验,对学渣来说可能是增强自我效能感的进步表现,对学霸来说可能是减弱自我效能感的重大打击。

小剧场:学渣:这次考试听说我的几个学渣好兄弟都及格了,那我这次应该也能及格了吧。 |
替代性经验是指观察他人行为,看见他人能做什么,注意到他人的行为结果,并形成对自己的行为和结果的期待,获得关于自己的能力可能性的认识。
社会生活中很多的知识经验并不是通过亲身实践,而是通过对别人行为的观察与模仿而获得的。榜样的成就行为给观察者展示了达到成功所需要采取的策略,为观察者提供了比较与判断自己能力的标准,同时为他们传递了只要通过努力,就一定能够成功的鼓励。这些替代性的信息对观察者的能力和能力信念的增长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尤其是当榜样与观察者非常相似的时候,观察者对自己能够完成同样任务的信念就越强。对于那些没有亲历的掌握性经验的个体而言,观察榜样得到的替代性经验显得格外重要。
但同时,替代性经验对个体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受到一些因素的制约:①观察对象的相似性。与观察对象越相似,替代性经验对观察者效能判断的影响就越强;②榜样的数量和多样性。榜样的数量越多,多样性越丰富,替代性经验对观察者效能判断的影响就越强;③榜样本身的能力和权威性。榜样本身的能力越强,越具有权威性,替代性经验对观察者效能判断的影响也越强。

小剧场: 学渣:老师说这次考试题目是他出的,题目难度很小保证每个人都能考及格,那我这次应该也能及格了吧。 |
言语说服包括他人的说服性鼓励、建议、告诫、劝告以及他人的暗示。
言语说服是进一步加强人们认为自己已经拥有能力信念的一种有效手段,尤其是当个体在努力克服困难,并出现自我能力怀疑时,如果有重要人物表达了对他的信任或积极性的评价,可增强其自我效能感。言语劝说并不能提高个体的智力与技能水平,而是针对自我效能感的评价,使个体对自己已有的能力产生积极的信念。
但同时,言语说服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也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如劝说者的地位、威望、专长以及劝说内容的可信性等。劝说者或地位越高,或威望越大,或是某方面的专家,或劝说内容客观可信,都能够适当增强被劝说者的自我效能感。另有研究表明,当个体存在人格方面的障碍,对自己的效能及其自尊产生怀疑的时候,言语劝说特别有效;同时言语劝说在技能发展的早期非常有效。

小剧场:学霸:明天要考试,今天发高烧整个脑袋昏昏沉沉,完了,明天的考试怕是要考砸了吧。 |
生理状况或情绪状态所提供的躯体信息也可以帮助人们判断自己的能力,特别是在身体运动、健康机能和应激的活动领域中,自我效能感的判断更加依赖于生理和情绪提供的信息。生理上的疲劳、疼痛、`身体发抖等也会被人当作机体无效能的信号,增强其无能感。高焦虑、高抑郁的情绪状态,也往往会使人们低估自己的能力,降低自我效能感。有研究表明,在组织情境中减少压力源以及改善物理环境被认为是促进自我效能感提高的有效途径。
第四个问题:自我效能感有什么用?
自我效能感一经产生,就会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对人类自身的心身活动产生影响。一般而言,自我效能感主要是通过四种中介机制发挥着对人类活动的调节作用。这四种中介机制是认知过程、动机过程、情感过程和选择过程。在对人类活动的调节中,这四种中介机制往往是协同发挥作用,而不是单独发挥作用。

小剧场:学霸:明天的考试,没考满分就算我输!学渣:明天的考试,能考及格就算我赢! |
自我效能感对认知过程的影响。个人能力的充分发挥,既需要技能,也需要有效运用技能的自我效能信念。自我效能感对认知过程可能会既可能产生促进,也可能产生妨碍的影响。具体来说,如果超过某一“阈限”,过高或过低的自我效能感都可能产生自我妨碍式思维:如果人们具备知识和技能但缺乏自我效能感,很大可能会导致表现不佳;反过来讲,如果我们对自己的能力一味地高估,妄自尊大的结果很可能会导致遭受无谓的打击。因此,在能力和自我效能感之间,存在着相互匹配的问题。最有效的匹配方式,可能是在任何时候都对自己作出稍微超出能力的评价,也就是说,自我效能感最好要稍微高于自己真实的能力水平。
此外,自我效能感影响个体的目标设立:自我效能感高的人会为自己设立更高的目标,对目标的坚持性也更强。自我效能感还影响着个体如何解释情境:高自我效能感的人倾向于把情境看成是提供可实现的机会,他们会想象成功的场景,为行为操作提供了积极的指导;低自我效能感的人倾向将不确定的情境解释为危险的,倾向于想象失败的场景。自我效能感还影响了个体的结果期望:低自我效能感的个体对个人发展和自我实现普遍持有较悲观的想法,而高自我效能感的个体则往往对结果的预期比较乐观。

小剧场:学霸:只要我努力,我就能考好!学渣:就算我努力了,我也考不好~ |
自我效能感对动机过程的影响。动机水平反映了个体对任务的努力程度及行为坚持的时间长度。自我效能感通过动机过程对个体发生作用,除了影响人的归因方式、控制点知觉外,还影响个体的努力程度以及面临困难、障碍、挫折、失败时的持久力和耐力。尤其对那些富有挑战性的任务,这种持久力和耐力是保证行动成功的必备条件之一。在面对困难的时候,低自我效能感的个体会很快放弃努力,并采取低劣的解决办法来应付差事;而高自我效能感的人则愿意付出更大的努力迎接挑战。
此外,班杜拉认为,自我效能感是介于动机和行为之间旳一种动力因素。一个人除非相信自己能通过自己的行动产生所期待的效果,否则他们很少具备行动的动机。可以说,自我效能的信念是行动产生的重要基础,因此班杜拉认为人类行为动因的中心机制就是自我效能感。
小剧场:学霸:这次考试我都复习好了,我明天肯定能考好,我一点也不紧张!学渣:还没复习完就要考试了,我完完完完蛋了!(抓头发抓狂中~) |
自我效能感对情感过程的影响。自我效能感在焦虑唤醒中起着关键作用,它影响着个体对潜在威胁的警觉和它们怎样被知觉、怎样被认知加工,从而影响着焦虑的唤起和抑郁的产生。当人们相信他能控制事件的潜在威胁时,不会产生恐惧性认知,也就不会受其困扰;当人们认为自己不能控制潜在威胁,就会经历高水平的焦虑,他们倾向于过多地考虑自己的缺陷,并会将无关的环境因素也当作威胁。而个体的情绪反应又会对个体的行为产生直接和间接的影响:行为表现可能会因自我怀疑带来的焦虑和抑郁而遭致削弱,也可能会因对自我能力的坚信所带来的平稳心态而超常的发挥。

小剧场:学霸:ABCDEFG英语竞赛?我要去报名参加!我肯定能拿上名次!学渣:ABCDEFG英语竞赛?什么东西?能吃么?我肯定不去,去给学霸们陪跑吗? |
自我效能感对选择过程的影响。自我效能感的高低决定了个体对自己行为的选择:人们倾向于避开那些他们认为超越了他们应对能力的活动和情境,而当他们判断自己有能力应对时,他们就愿意接受挑战性活动和环境。自我效能越高,选择的活动和环境的挑战性就越高。自我效能感越低,个体会由于低估自己的能力而会选择难度较低的任务,这就会限制自己参加活动的范围,造成开发自身潜能机会的丧失,可能会导致与本来可以获得的成功失之交臂。当然,这些代价对个人而言也许更多的是限制自身发展而不是灾难性的后果。
结语:
自 1977 年班杜拉首次提出自我效能感的概念以来,经过四十几年的理论探索和实证的研究,已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理论框架。自我效能感理论被广泛应用于组织行为、教育教学、心理保健等诸多实践领域,直接影响着个体的动机、思维和行为。班杜拉老爷子虽已仙逝,但他的理论仍被广泛地应用在诸多实践领域,以另一种方式继续长存于世。这位心理学界的巨人未曾真的离去,他的理论贡献将永存于世,永被铭记!
谨以此文向其致敬!!